2017年2月15日,在中國交建BIM技術應用研發(fā)中心成立技術交流會上,作為依托單位二航局的代表,技術中心BIM技術研究室主任陳富強做了交流演講,這一天距離當初走向BIM技術研究之路,剛剛過去了三個年頭。
陳富強用三個字形容自己的這幾年,那就是“拓荒者”。在他看來,創(chuàng)新就是一路拓荒的美麗。原本從事與自己所學和特長匹配的其它工作,陰差陽錯的站在了這股新的技術變革大潮的潮頭,面對的是長征一樣沒有前人腳印的征途。而他所在的BIM技術研究室,聚集著這么幾個有動力、有活力和有定力的年輕人,陪他一同前行。
勇擔使命的動力
2013年,應項目業(yè)主要求,從事科研試驗研究的陳富強與從事隧道技術研究的姬付全被抽調開展BIM技術應用研究,第二年,BIM辦公室成立,兩人作為首批成員堅持了一年才迎來新的伙伴加入。
BIM技術的研究是全新的課題,大家都沒有既成的知識儲備,都需要從頭學起,從零開始摸索,對未知的惶恐沒有阻斷他們的征程。因為他們知道,當前建筑業(yè)變革的大環(huán)境迎來了一個新的技術變革浪潮,大環(huán)境要求我們的企業(yè)要有一批人展開探索,在他們個人心中,裝的是一種使命。把工作當成事業(yè)來做,是他們時常對彼此間的勉勵。
如今他們不再孤獨,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有專門從事BIM應用研究的團隊組建,高校也開始培養(yǎng)相關的應用人才。社會研究機構也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以BIMer自稱的BIM應用探索者加入到這個大家庭。
專注方向的定力
2014年,在項目負責人翟世鴻的帶領下,團隊組織相關力量開發(fā)了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施工階段首款基于BIM的項目管理平臺,取得了第一項相關軟件著作權。如今施工階段BIM與項目管理深度結合的應用思想已被行業(yè)廣泛接受,類似的應用平臺也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然而在當時,選擇這條方向,他們是下了決心的。這次中交BIM中心成立儀式上,鐵路總公司工管中心副總工沈東升(中交BIM應用研發(fā)中心的技術委員會委員)回憶起那一年二航局在西成客專的探索,也給出了高度的評價。然而萬事開頭難,探索也舉步維艱,當時平臺的應用體驗不能滿足團隊的要求。困惑伴隨的同時,其它行業(yè)都在享受者BIM帶來的立竿見影的效果,房建專業(yè)的碰撞檢測等應用如火如荼。交通領域很多企業(yè)也把BIM應用等同于三維模型創(chuàng)建。我們要不要也干脆學習軟件操作,照貓畫虎的開展類似應用?
“決定不做什么跟決定做什么同樣重要,”喬布斯一個過人之處就是知道如何做到專注。喬布斯回歸蘋果之后,面對跟風造成的十分不集中的產品線,他提出了著名的問題:“我應該讓我的朋友們買哪些?”。是的,信息技術時代我們應該讓未來的人們如何進行工程建設?哪些是最重要的事情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深知這個故事的團隊帶頭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2015年,第二代基于GIS平臺的BIM管理平臺原型研發(fā)出來。二航局近十個示范項目陸續(xù)展開,如今交通部的一項實施標準委托二航局編制,便是得益于這個先行者的信任。
海納百川的活力
天下BIMer是一家,只因他們具備相同的氣質,那是不懼改變、笑面挑戰(zhàn)的的自信,是心懷理想、眼望遠方的情懷。曾祥順是這個團隊曾經的合作伙伴,來自華中科技大學,他和后來從二航局五公司調來加入團隊的劉維佳一樣,都是羨慕這個團隊能夠有機會弄潮新時代,都被這個團隊的務實精神與專業(yè)態(tài)度所吸引,主動加入,只為了和大家一道,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一直以來,團隊在人才配備上不拘一格,開放靈活,以創(chuàng)新的銳氣加持,使得團隊展現了極大的活力。
如今,BIM技術作為技術中心的一大學科,其研發(fā)梯隊建設已然開始,各業(yè)務部門BIM方向的研發(fā)人員也相繼明確,技術中心的BIMer團隊陣容越發(fā)強大。然而拓荒之路還還很長,即便身后追隨者已經跟上。
戰(zhàn)勝長征途,留下長征路。在外部環(huán)境深刻變化的今天,作為技術中心這個創(chuàng)新團隊的一分子,即使沒有指令槍聲響,勇把使命肩上扛。以后的路上,拓荒的美麗之花還要持續(xù)綻放。